今天的推送让我们从一个非常“亲切”的问题聊起——
【朋友,你听说过安利CIO吗?】
CIO,中文叫企业信息官,往往是一家企业中站在信息化,智能化,科技化顶尖的那个人(也是很多码农的终极梦想?!)。
万丈光芒,身披霞光的CIO们,每天的工作都非常“高大上”——比如,规划企业各种信息化系统;把握企业大数据脉搏;探究企业信息化发展新方向……
然而,中国信息化进程已有20来年,现已全面进入注重深化提效的智能新周期,如何深化推进绿色办公、减少资源浪费、提升企业信息防范水平成了今天CIO们的新议题,目前,【电子合同】作为企业信息化提效节能的新工具已经引发了一大票物流、制造、食品、化工等企业CIO们的高度关注!
引入电子合同能实现什么?
对CIO来说,推进企业信息化总是围绕着2个核心目标进行——【提升效率】或【降低成本】。
根据存证云对制造企业的实测数据来看,接入电子合同后,至少会在对企业节省人力、物力、金钱以及提升效率等方面产生有效助推:
电子合同能够解决什么问题?
企业一旦将签约智能化,电子化,使用电子合同替代传统纸质合同,将能有效规避传统纸质合同的各种长期弊病:
说到这里CIO们要问:传统纸质合同都不能解决的问题为啥用电子合同就能解决了呢?
事实上,一份合规的电子合同离不开【身份认证】+【可信电子签章】2大基本要素,而【身份认证】和【可信电子签章】正是假章、假签名、公章私盖等问题的大敌,也就是说,只要接入合规的电子合同,虚假身份、虚假公章等各类问题就丧失了生存的土壤。
关于可信的电子签章,在我国【电子签名法】中,【可信】的标准非常明确:
第十三条 电子签名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,视为可靠的电子签名:
(一)电子签名制作数据用于电子签名时,属于电子签名人专有;
(二)签署时电子签名制作数据仅由电子签名人控制;
(三)签署后对电子签名的任何改动能够被发现;
(四)签署后对数据电文内容和形式的任何改动能够被发现。
以存证云的电子合同服务来说,电子合同服务并非只有签署这样单一的环节,而是包含了很多组成部分。除了合同的签署双方的身份认证、可信电子签章外,存证云电子合同服务还包含了文件加密、合同存证、司法鉴定、证据推送、存证回函、证据分享等等内容,可以说从合同的诞生前、生成中、签署后各个环节都保证了合同不被篡改、真实有效。这样签署的合同不但在法律上站得住脚,类似于美的萝卜章等事件也绝不会发生。
(用上电子合同,告别萝卜章!)
用电子合同打官司能赢吗?
虽然电子合同有这样那样的好处,但现实中确实有不少CIO和企业法务有同样的疑虑——用了电子合同,要是产生纠纷的话,能否打赢官司呢?
官司能不能赢,当然不是合同形式这么简单的要素能够界定的。不过,有关合同形式的问题早已不是问题了。
从《合同法》到《电子签名法》再到去年10、1发布的《关于电子数据收集提取判断的规定》都已经将【电子证据】纳入到法律范围内啦。
而对于使用电子合同是否能够为司法采信,作为呈堂证供,和所有证据类型都一样,要看是否符合证据的三性!
所以,在这里,小编也要给CIO们、法务们提个醒,不管有没有接入电子合同,在合同纠纷的证据准备上都要注意:
1、严格遵照证据的三性(真实性、合法性、关联性)
2、注重形成严谨的证据链,最好能将签署全程完整记录。有些电子合同服务商仅能提供部分合同服务,做不到事前、事中全程存证,证据并不完整,虽然服务低廉,但关键时刻却排不上用场。
3、注重证据的【客观性】。即提交的证据不应当【自说自话】,应当由具有资质的第三方【权威证明】;如果是采用电子合同的话,则要注意电子合同服务商是否具有出具相应证明的资质。
除了合同外,电子合同还能用在哪?
其实,但凡是电子商务发展所及之处,电子合同都能发挥作用。上述的各种痛点并非签合同时才会发生,采购单、收货单、电子保单、电子票据等等与交易相关的场景面临着同样的情形。
本质来讲,只要互联网科技不断深化变革,传统的事后取证、本地签署、纸质协议与之相互牵制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,高效率的处理方式会逐步全面替代低效和耗能,因此,深入了解电子合同这一创新服务产品,对于每个CIO来说,都当是一堂不容缺席的企业信息化必修课。